_名星同款眼镜

激光治疗近视的致盲率

本文目录

近视人群中有三成高度近视,致盲性并发症发生率将大增

近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与热点。据《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》调查显示,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,其中高度近视(600-1000度)患者,占比近30%。然而,在近视防控实际工作中,大众普遍认知不足,在求诊过程中也屡受波折。

15日,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特举办主题为“突破自我·拒绝被边框定义”的高度近视专家门诊发布会·广州站,并面向广大市民群众于每周二下午、周三上午开放“高度近视专家门诊”,为高度近视群体提供更为专业、高效、优质的诊疗服务,远离致盲威胁。

活动特为前来的市民群众进行眼健康基础检查

“高度近视专家门诊”开诊,规避致盲威胁

据了解,近视根据度数,分为轻度、中度和高度。度数小于300度为轻度近视,300~600度之间为中度近视,大于600度为高度近视。

“高度近视带来的不便,远不止镜片厚一些而已。”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中国近视手术行业标准起草人之一王铮教授介绍,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。结构一旦发生变化,跟高度近视相关的很多并发症,如视网膜裂孔、视网膜脱落、眼底出血等眼底病变,其发生率会比正常眼球的发生率大,而这些并发症是常见的致盲原因。

王铮教授对高度近视专家门诊内涵解读

王铮表示,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,重要的是在决定手术前进行全面眼科检查,才能在排除相关隐患,确定眼底无病变之后,再决定是否能进行高度近视手术。

他重点强调,“实际上,很多高度近视患者并不清楚这点,在求诊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不少波折,甚至去到一些诊疗不专业、不规范的医疗机构做手术,从而产生因缺乏全面的检查,排除眼底病变,致使做完近视手术后出现了问题,误以为是‘近视手术’产生的‘后遗症’。帮助广大近视患者,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告别手术误区,尽可能规避这些问题,给他们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服务,也正是‘高度近视专家门诊’成立的意义所在。”

近视患者摆脱“困镜”需个性化定制

高度近视是什么?有什么危害?会遗传吗?能做手术矫正吗?适合做什么手术?针对这些高度近视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,在“高度近视专家门诊”发布会广州站上,医院屈光手术中心主任熊露进行了详细解答和科普。

熊露主任为大家介绍高度近视的危害及诊疗科普

“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方式主要为激光类近视手术和ICL晶体植入术。其中ICL晶体植入术可以矫正50至1800度的近视和600度以下的散光。”熊露表示,如果眼部条件满足,高度近视甚至超高度近视,都能通过近视手术,来摆脱眼镜的束缚。但这个近视手术,是有“讲究”的。

ICL晶体植入手术流程示意图

近视手术前,一般需要对患者的裸眼视力、屈光度数、眼底情况、角膜形态等进行全面的检查,以便决定是否适合近视手术。而在检查确定适合近视手术后,眼科专家还需了解患者的用眼需求,以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,确保手术质量。“相信‘高度近视专家门诊’的开设能够更好地为高度近视患者服务,让他们少走弯路,找到适合自身的‘个性化定制手术方案’。”

高度近视QA

Q:高度近视度数还会加深吗?

A: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会呈现进行性加深的趋势,并出现眼底特征行改变。这部分的高度近视患者要特别注意,如果度数不断加深,需要到正规医院定期检查眼底,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。

Q:高度近视会致盲吗?

A:高度近视的眼轴较普通人更长,眼球壁组织受到牵拉越薄,位于眼球壁内侧的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概率就更高,比如说周边视网膜变性、裂孔、视网膜脱离、黄斑变性等,而这些高度近视的并发症普遍有致盲的风险。

Q:高度近视能做运动吗?

A:高度近视需要避免做对抗性很强,或者使眼压变化很大的剧烈运动,比如:拳击、跳水等。而普通的有氧运动是没有问题的,当然,如果除了高度近视,还患有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,能不能做运动需要谨遵医嘱执行。

采写:南都记者王道斌实习生叶影

通讯员胡炎夏

谁偷走了我们的眼健康

“除了丧失生命,没有比丧失视力更(令人)恐惧的事了。”日前,在今年“全国爱眼日”新闻发布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再次呼吁大家呵护眼睛,关注眼健康。

1999年,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际防盲协会发起了“视觉2020”全球性倡议,提出至2020年,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可避免盲(白内障、沙眼、河盲、儿童盲、低视力与屈光不正),逆转在1990-2020年期间可避免的视觉损伤可能翻倍的趋势。

我国是西太平洋地区第一个启动“视觉2020”行动的国家。2016年制定并实施了《“十三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》。今年是“视觉2020”行动目标年,是《“十三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》收官之年,也是健康扶贫决战决胜之年。

“没有眼健康就没有大健康,促进大健康才能推动眼健康,而没有大健康也就没有健康中国。”王宁利说。

近视不只是戴个眼镜那么简单

调查显示,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.6%。其中,小学生为36%,初中生为71.6%,高中生为81%。屈光不正中的近视,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跨度最大的眼健康问题。其中,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在致盲原因中占相当高的比例。

很多年轻人有一个误区——近视不就是戴个眼镜吗?其实不然。近视一旦发生了就不可逆转,特别是在低年龄阶段发生近视的孩子,更容易变成高度近视,导致视力损伤,老年以后甚至会因此失明。

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介绍,(高度近视)患者眼底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四五十岁以后,那时的工作以及以后的老年生活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。“随着近视度数的发展,人的眼轴逐渐变长,眼球就像一个气球越吹越大,最薄弱的地方在眼底,会出现萎缩、组织变薄甚至破裂的情况。对高度近视患者,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,一些人会因此失明”。

许迅表示,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任务非常艰巨,从上学后才开始防治已经晚了,希望能够从0岁就开始开展覆盖近视全周期的、高品质的视觉健康服务,医防协同,这样才能看到近视发病率、患病率下降的曙光。

许迅认为,近视防控应是“金字塔”形的三级任务:一级是“塔底”,需要普遍控制人群的危险因素,筛选出高危人群,预防近视的发生;二级是“塔中”,对已发生近视的人群要积极应对,延缓其进展,防止变成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;三级是“塔尖”,对已有的高度近视患者,需治疗并发症,防止失明。“针对高度近视患者,目前只有较少的三级医院的眼科和专科医院才能治疗,主要目的是降低视力损伤和盲率”。

对于“做激光手术就一劳永逸”的说法,许迅认为,激光手术可以矫正近视,帮人们把眼镜摘掉,但并不能改变已经变大、变形的眼球,不能改变已经出现的眼底问题,也就不能降低致盲和视力损伤的风险。“从这点来看,预防近视发生、防止近视度数快速增长,对于预防近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意义非常重大”。

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白内障

“如果活到100岁,那么每个人都可能发生白内障,这是年龄相关性致盲眼病。但是只要做手术就能复明。”王宁利说。

截至2019年,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.54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18.1%,并且老龄人口仍在不断增多。老年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年龄相关性眼病的患者数量将不断增加,包括屈光不正和白内障,而这两类眼病正是我国的主要眼病负担。此外,常见的主要致盲性眼病,包括青光眼、黄斑病变等眼底疾病,也都是年龄相关性眼病,老年人群的患病率远高于年轻人。

近年来,国家颁布一系列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、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诊疗能力的政策,县级医院的眼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目前,我国约90%的县设有眼科医疗机构,其中约90%可以独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。2018年,我国具备白内障手术能力的医生是13835人,是2000年(5939人)的2.33倍。

“1999年,我国100万人白内障手术例数是300多,经过21年的发展,2020年,已经接近3000了。比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有多少白内障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。2014年统计的时候,是60%多,现在估计已经超过70%了,所以这是一个在可治愈盲方面取得的进步。”王宁利说。

王宁利表示,目前,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已由沙眼为代表的传染性眼病,转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代谢性眼病,和老年性白内障等年龄相关性眼病。我国眼科疾病谱的重大转变,也引导了致盲眼病由治疗转向防控。“我们将继续推进可防可控致盲眼病适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,关注主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下沉,将关口前移减少致盲眼病的发病率,增加防治效果,为实现光明中国而努力”。

不但要看得见,更要看得清

从启动“视觉2020”行动至今,我国致盲率进一步降低,2006年和2014年的两次9省市盲和视力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按照日常生活视力来评估,我国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下降了37.8%和15.4%。经过估算,仅在50岁以上人群中,我国盲人数就减少了70多万人,重度视力损伤患者减少了50余万人。

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张罗说:“我们的工作目标由过去的重在提升眼科,特别是县域眼科的医疗服务能力,着力做好防盲工作,逐步转向推动眼科及眼视光服务高质量发展。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让老百姓看得见,更要让老百姓看得清。”

据了解,2003年到2018年,我国眼科医师由1.91万人增加到4.48万人,眼科专职护士由1.61万人增加至大约5万人。眼科医师的中、高级医师占比以及眼科医护比也逐渐趋于合理,视光师的数量从2006年的1487人增长到了2018年的6218人。眼科床位数从2000年的4万多张已经增加至2018年的13万多张,增长了3倍。2015年,超过80%的县级医院配备非接触眼压计、手术显微镜、直接检眼镜、间接检眼镜等基本眼科设备。

此外,我国还建立了国家、省(区市)、市级防盲治盲管理体系和县、乡、村眼病防治网络,确保眼科资源的公平、可及。

“眼健康需要群防群控、综合施策,既需要专业部门的推动,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个人、家庭等共同参与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说。

周长强表示,下一步将按照健康中国要求,结合我国国情和致盲性眼病疾病谱变化,编制“十四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,进一步完善三级防盲治盲和眼健康服务体系,加强基层眼科专业队伍建设,建立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,推动眼科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,努力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眼健康需求。(记者张曼玉)

我国青光眼致盲率22.7%,早发现早治疗可减少致病危害

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-仁恒置地“光明之路2.0”慈善项目在眼耳鼻喉科医院今天正式启动。相关活动上传出消息:我国青光眼的致盲率为22.7%,仅次于白内障,占失明总人数的8.8%。40岁以上人群中,大约有920万人患青光眼,其中55%至少一眼失明,18.1%双眼失明。

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介绍:青光眼,是一类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终身疾病,是全世界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。患者早期视野中有暗点,视野范围缩小,晚期中心视力受影响,甚至完全丧失视力,导致生活不便、出行困难。

专家解释,病理性眼内压升高(简称IOP)是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。眼压超过一定限度,就会压迫视神经,造成视神经萎缩、视功能损害。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方法是降低眼压,以避免视神经损害的发生,控制已经受损的视功能不再恶化。

迄今,药物、激光、手术是临床降低IOP的三大手段,其中手术治疗具有直接、快速、大幅降低IOP等特点。近年来,创新开展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患者带来福音。相比传统“小梁切除术”,MIGS是一系列以内路操作、微小切口、不损伤结膜为特征的手术方式,通常需要在小梁网、脉络膜上腔或结膜下植入房水引流装置,患者创伤更小、恢复更快。不过,术中使用的XEN凝胶支架需患者自费,这笔费用对部分经济困难病家而言是较大负担。

“光明之路2.0”项目拟资助需进行MIGS术、经济困难的青光眼患者在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手术。此外,项目还支持医院开展青光眼相关科普活动,普及有关青光眼疾病知识,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重要性,减少青光眼致盲危害。

另悉,慈善项目“光明之路”始于2017年,由仁恒置地集团通过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,定向捐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。今年“光明之路”继续延伸。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,仁恒置地集团再次捐赠成立“光明之路2.0”慈善项目,定向用于眼耳鼻喉科医院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康复。

栏目主编:顾泳文字编辑:顾泳

来源:作者:张婷芳顾泳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